美章网 资料文库 哲学思维教学论文范文

哲学思维教学论文范文

哲学思维教学论文

哲学思维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仁善是生命之根,是审美情感的源泉,是人类生生不息的追求。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仁善”哲学。

(一)儒家的仁善人格表现为以“仁”为核心“仁”即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把“仁”提升到做人的道德层面。孔子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爱”为基础的伦理思想结构,包含孝、弟、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爱在行为上表现为施利和宽容。施利就是开放博爱的胸怀,充分考虑和顾及他人的利益,尽可能多地施利于他人,对天下之民惠之以利。宽容表现为一种宽厚的情怀,《论语•阳货》中提到“能行五者①于天下,为仁矣”。[3]宽容还表现为以待自己的态度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的终极价值取向是培养“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内圣”指对内修己,通过内在修身养德,达到内心精神生活的熏然慧慈,臻至极善,从而明智而圣善地立于社会人群、家国天下、宇宙万物之中。“外王”指成就外在事功,达济社会,践行和承担社会责任,“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内外兼修,“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天下”,泽润社会,赞化苍生,达到美善圆融,从而完成仁善人格的陶塑。仁爱的结果是最终达到一种施仁成乐的“乐生”状态。乐生者的心灵始终处于一种快乐的欢欣状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4]仁爱之人总是时刻与快乐相邻,离快乐比忧郁更近,正所谓“仁者不忧”。在仁爱者那里我们看到生命不息地流淌,感触到发自内心的由衷之乐。

(二)道家老子的仁善人格表现为“厚德载物”的自然情怀在老子心目中,大自然厚德载物,是仁善人格的化身,大自然有仁厚和博大的胸怀,不间歇地博施善行,哺育赞化着人。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用“水、溪涧、山谷”等来托比大自然温和包容、质朴纯厚的情怀。他说“上善若水”,意谓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温和包容,涵养美德。他由衷地赞美溪涧、山谷孕育和乳养万物而绵绵若存的伟大,《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提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5]这要求人们学习涧溪和山谷质朴仁厚的美德。《道德经》第六章中提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6]谷即“虚下”、“不满”、“不冒冲”,他用女性生殖器“牝”作为谷神的象征,赞美谷神孕育万物而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伟大,倡导人们要以谷神为道宗,学习其守虚和绵厚的胸怀。

(三)道家庄子的仁善人格表现为德性修炼的圆满庄子的仁善人格主要是指超越了生命外在形体的精神人格,表现为一种德性修炼的圆满所达到的纯粹的精神本我的美善。如果说儒家的仁善人格还有一些外在的附丽、修饰和渲染,如礼仪道德规范、华美袍服的包装,那么庄子的仁善人格则更纯粹、更至美,臻于神化和圣化。庄子的仁善人格有两种,一种是道德修炼到极致,精神完全脱离了形体或者说没有了外在形体的真人和神人。在庄子那里,真人和神人已修炼到了与天齐,能够“天”、“人”不分的境界。他们气象强大,能量无极,德与天地参光,明与日月并照。如庄子在《大宗师》里讲的真人,其智慧与大道已融为一体,真人的气象是“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登高不憟,入水不濡,入火不热”。[7]真人不倚众凌寡,不自恃成功雄踞他人,也不图谋琐事。登上高处不颤栗,下到水里不沾湿,进入火中不灼热。庄子在《逍遥游》里讲的神人更是如梦如幻、缥兮缈兮、吸风饮露、乘云驾雾、凝神定气间,使万物不受害而年年五谷丰登,德泽万方。另一种是尚有形体,但身体残缺不全的人。庄子世界里的残疾人虽然身体残疾,但瑕不掩瑜,其内在德性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令人倾慕。如庄子在《庄子•德充符》里讲过一个故事,鲁国有个受过兀刑被砍掉一只脚的人,名叫王骀,跟从他学习的人与孔子的门徒相当。他立不能行教,坐不能议事,弟子们却空怀而来,学满而归。这是为什么呢?言外之意,是他的德倾倒了众弟子。

二、推崇澹泊宁静超功利的真性情,陶塑恬淡人格

恬淡是一种超脱了世俗功利的审美情感,体现为一种内心朴素的真性情或澹泊恬适的超然之情。在恬淡中,心境有一种清凉的欢欣,生命抛却了功利的喧嚣和聒噪,达到了释然的极致。

(一)儒家的恬淡人格表现为安贫乐道和豪迈执着儒家的恬淡人格不是消极地遁隐,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姿态迎接人生的挑战。儒家君子在生活上可以安守清贫,但精神上却豪迈执着,勇担大义。孔子力倡积极进取的恬淡精神,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他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即便生活清贫简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会乐在其中。显然,在孔子那里,恬淡是超功利的,是人之本然的自然流露。君子凭借这种自觉的恬淡,欣然坦荡、无私无愧地行走于天地间,何来戚戚然。

(二)道家老子的恬淡人格表现为寡欲和不争老子的恬淡人格主要表现为寡欲和不争。《道德经》第十二章中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8]这段话几乎成了老子恬淡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和警世圣典。老子高度概括了人与财物名利的辨证关系,并以“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为隐喻,说明功名利禄如飘风骤雨,来去匆匆,告诫人们要学会舍弃。他反对为名利歇斯底里争抢的行为,要求人们修身养性,拭净心灵的泥沙与尘垢,做回真实的自我。老子提出要向婴儿学习“涤除玄览,专气至柔”,[9]净化欲念,斫却和清除心灵的芜秽和鄙障,保持婴儿一般的无邪、柔静和恬然自适。

(三)道家庄子的恬淡人格表现为精神的忘我与蝶化庄子的恬淡人格表现为一种精神完全超脱世俗功利牢笼束缚的蝶化精神,精神世界的云卷云舒、鸢飞鱼跃才是他所殷殷向往的。1.看淡功名利禄,物我两相忘。庄子视功名利禄为浮云,他坐在云朵上看世界,胸中有一种苍茫与浩瀚的大气象。庄子认为人仅是苍茫宇宙间一匆匆过客,功名利禄都是傥来之物、身外之物。《庄子•缮性》提到,“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10]只有摆脱世俗高官厚禄的羁绊,内心才能实现自适、自洽、自足、自乐,这要求人们服膺天地大道,抛弃世俗功名利禄的束缚。2.持守心灵的撄宁,达到释然的极致。庄子要求人们扩充自己的精神,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强调心灵之乡才是人们终极的眷注。在庄子看来,生活应归于自然,应陶然忘机,忘掉成心、机心,最后达到形若死灰槁木,心如定云止水的境界。他主张修身养性,要求人们忘记自己,忘记生命,外化而内不化。庄子提出该境界修炼的办法是“坐忘,心斋”。“坐忘”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11]即摆脱形体和感官智巧的束缚,与大道相合为一。“心斋”就是“听止于耳,心止于符”,[12]即内心保持寂静和撄宁。

三、倡导含敛守虚精神操守的养成,陶铸谦逊人格

谦逊人格表现为含敛守虚,不张扬不外露,深敛外在情感而不作任何思虑,谨慎地持守心中的一点灵气用以通达外在事物,心胸坦荡辽阔,心境虚静笃定,澄澈而无杂绕,快活并富有生气。

(一)儒家的谦逊人格表现为以“和”为精魂的君子人格对于谦逊人格,孔子在其撰述的《尚书》中早就提出“满招损,谦受益”的济世良言。谦逊在儒家那里是一种“和”的气象。儒家的谦逊人格主要表现为以“和”为行为特征的君子人格。如果说“仁爱”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内在品质,那么“和”则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外在行为表现。1.“和”的本质是和谐。和谐有两层意思:一是“中和”之意。如《论语•雍也》提到“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13]二是与人为善,与人和睦相处。如《论语•卫灵公》中提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4]《论语•为政》中也提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5]2.“和”的绳墨是“礼”。“礼”即温和、含蓄、不自满,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温和。温和即谦和、谦让、不过激。如《论语•颜渊篇》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6]《论语•先进》中的“过犹不及”。[17]二是含蓄。含蓄即内容饱满却不自我卖弄,如《论语•里仁》里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18]《论语•子路》中的“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19]三是不自满。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自省自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1]个人学习方面不断修习,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道家的谦逊人格表现为含敛守虚与谦卑退让的天地人格老子和庄子站在大宇宙观的境界思考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最终参悟出天地万物所秉具的天地人格规律,即含敛守虚与谦卑退让。关于含敛守虚的美德,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提到,要求人们含敛守虚,戒骄戒满,如《道德经》第四十五章中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25]《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的“善者不辨,辩者不善”。[26]老子不仅颂扬含敛守虚的美德,而且还进一步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有无此美德的利弊关系,如《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提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27]意思是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8]意思是自以为是的人,是非总是辨不清楚;自我显露的人,反而不能自明;自我夸耀的人,事业不会有成就。他要求人们含敛锋芒,韬光养晦。庄子在《知北游》里更是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为天地含敛守虚的美德唱了一支大气磅礴的赞美之歌,其中隐喻着对人的要求,他深刻了悟人应明白自己在天地间的处境,认为天地、四时、万物都那么深沉含蓄而不言,更何况人呢?他还指出:“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30]言外之意是说天地万物的生长都遵守“大道”的法则,从冥冥中产生光明,从“无”中产生“有”,要求人应学习“大道”的宁静守虚的美德。关于谦卑退让的美德,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四章中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31]意思是说大道如水般奔腾不已,浩浩荡荡,无时无刻不在哺育着万物,万物依靠它而生生不息,充满生机,而大道从不居功恃傲,自高自大,总是很谦卑,正因为它始终不自以为大,才真正成为最伟大的存在。他要求人们学道精神,培养辽阔的境界和无私的胸怀。

四、强调生命存在与灵魂栖迟的诗意性,陶养浪漫人格

浪漫人格体现为生命主体超越外在世界的束缚,逍遥地寝卧,艺术化地生活,心灵自由地驰骋与飞翔,性灵中的真性情得以释放,从而由现实王国走向理想的自由王国。

(一)儒家的浪漫人格体现为艺术人格儒家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倡导以艺术教育来陶冶人的情操。“六艺”是儒家教育的主要内容。孔子尤其力倡君子要通过音乐和诗歌艺术陶养身心,在艺术的熏陶中完成自我生命的审美。《论语•八侑》中提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意思是说音乐是穿越人心灵的天饷,一开始五音齐鸣,排山倒海,跌宕昭彰;接着小河流水,九曲回肠;继而涓涓溪流,缓缓流入人的心田。孔子还充分肯定了诗歌在情与理上的教化功能,《论语•阳货》中提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他对诗歌的疏瀹身心功能和社会教化功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孔子认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自由的、臻于诗意的艺术境界,而不是严谨的道德境界。《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显然,在孔子的道德大熔炉里最终冶炼出的不是充斥着“之乎者也”道德礼教的严苛与沉闷,而是谦和、儒雅与诗意,人格修养最后在艺术的氤氲中完成。孔子向往的生活是“曾点气象”,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35]生命个体在诗情画意的自然山水中沐浴身心,于清风中翩翩起舞,然后唱着歌欢快地归去,不亦乐乎。生命完全超越世俗的名缰利锁,进入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翕动的审美境界。

哲学思维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方法型教学论文

这是一种介绍具体教学方法和经验的论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会摸索出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或者是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应该说,任何一个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都会有自己的好方法和好经验。当这种方法和经验相对成熟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总结和提炼把它写成教学论文。这种论文的标题,通常是用《……的尝试》(做法、应用、实践、探索),或者是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句子。比如:《鼓励学生走生活作文之路的尝试》《“自学——质疑——释疑”的阅读教学的应用》《用经典范读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等。方法型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程式一般为——

1.阐述运用方法的依据

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方法?依据是什么?任何一种新颖方法的运用,不可能凭空捏造,总会有一定的背景。背景通常有两种: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现实背景是指当前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客观存在;理论背景是指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方法介绍之前,应该把它扼要地写清楚。写清楚背景,有助于增强论文的现实针对性,有助于增强方法的实用性。如果这种方法所涉及的概念比较冷僻,还有必要对概念作些诠释,

以便让读者一读开头就能明白。

2.介绍方法的实施过程

这是教学论文的重点部分,必须对方法作详细的叙述。介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方法是渐进式的,有逻辑顺序,这就应该按逻辑顺序一步一步地介绍;有的方法是并列式的,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可以根据先主后次的顺序来介绍。在介绍时,小标题中不要用空洞的、玄乎的词语,也不要用表示结果的话来代替操作,要尽量用操作性的语言,直接写明怎么做。比“如每学期向学生推荐三篇时文美文”,如果换成“用时文美文陶冶学生情操”,那操作性就大大削弱了。介绍过程时,最好用小标题,分条列项。如果操作步骤较多,在小标题下还可以再分几个方面来说。总之,方法的介绍要有层次性,力求让读者读起来方便。

3.陈述方法实施的效果

一种科学而新颖的方法实施后,往往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作为方法型的教学论文,有必要把效果陈述出来,以引起读者的关注。效果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对显性的效果,能够用数据说明的,尽量用数据;对有些无法用数据说明的,可举例说明,选择一两个典型事例。陈述效果时,最忌讳的是光说些大而空的话,比如“提高了积极性,激发了兴趣”。用事实说话,让人心服口服,是这一部分的关键。当然,陈述的效果必须与实施的方法相关,不要把与本方法毫不相干的效果也统统扯上去。

4.陈述应注意的若干事项

某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一些想象不到的问题,比如本来以为某个环节很简单,实际上却非常复杂,或者本来以为学生很感兴趣,可实际上兴趣不大;有些方法在实施时,必须有充分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而这些,对没有经历过的人来说,可能不会注意。总之,某种方法在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要特别注意些什么,都要交代清楚,以免读者走弯路。这部分可简单些。

对于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最喜欢看的就是方法型的教师教学论文,因为它最实用,学了马上可以在自己的实践中运用;最容易写的也是方法型教学论文,因为它来自自己的实践,都是自己曾经做过的和想过的,写起来比较顺手。如何使方法型教学论文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如何使介绍的方法更有普遍的指导性,这是写作方法型教学论文的关键所在。

二、观点型教学论文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观点和想法,不吐不快;一旦有了新的观点和想法,又觉得它会对现实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和指导意义,

就总想把它表达出来,于是就有了观点型教学论文。观点型教学论文是直接阐明作者观点的,常常用这样的句子形式作为标题《要……》《……是……》《应该(必须)……》等。例如《低年级学生要特别注意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学设计应该简单扼要》。观点型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程式一般为——

1.根据现状提出观点

观点总是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提出来的,它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可以先罗列一些现象,陈述一二个具体事实,然后从现象和事实中概括出自己的观点来。这里的现象和事实必须具有典型性,不是个别的偶然的;观点必须是旗帜鲜明的,不要含糊其辞,当然也不能绝对化或极端化。例如浙江有位教师最近通过尚在使用的浙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和将要使用的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教材进行比较后,写了篇教学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个观点建立于两种教材的比较,由于马上要使用新的教材了,因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些人,为了让自己的观点吸引人,用耸人听闻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这是不可取的。

2.摆出依据分析观点

光有观点是没有说服力的,只有通过具体的论证,才会使观点站立起来,才能为读者接受。这一部分就是论证观点。论证通常有理论依据或事实依据。理论依据就是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演绎或概括,常常要引用一些名人的观点作为佐证;事实依据就是摆出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一般而言,依据越充分,就越有说服力。例如上文说的“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个观点,作者就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论证的:

A.课内分量明显增加;B.课外阅读要求提高;C.课文理解难度加大;文本内涵丰富多元;E.知识分布松散无序。对这些依据,作者自然都作了详细分析,或举例说明,或用统计数字,或运用对比等。这一部分是此类文章的重点,它的篇幅应该占全文的三分之二以上。

3.得出结论指出对策

经过详尽论证后,往往要有一段结论性的论述。这段陈述,可以是观点的重申,可以是主要观点的概括,可以是观点的延伸,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希望,还可以提出一些新的思考。这段文字不必多,但必须集中、有力。

观点型教学论文是表达个人思想观点,特别是全新的观点,往往会有一部分人接受不了,这并不重要,也不要考虑得太多,关键是要能自圆其说。此类论文的观点必须鲜明,如果怕有不同意见而不敢直说观点,故意表达得含含糊糊,那就写不成任何文章了,这也是观点型教学论文的大忌。

三、随笔型教学论文

眼下,教育随笔的写作非常繁荣,应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随笔简短、随意、取材方便、形式活泼,写起来又不必占用大量的时间,十分适合处在第一线的教师写作。随笔的写法灵活多样,似乎很难用一个固定的程式来概括,但通过大量阅读时下教育类报刊的随笔,我们还是可以概括出一些基本思路。或者说,这种基本思路是符合一般的思维习惯的。随笔类教育教学论文的一般的写作程式为——

1.叙述事例引出想法

教育随笔往往是由一个具体事例作为由头。对这个事例的要求是:真实、生动、有新意。真实,就是事例必须是生活当中确实存在的,是自己所见所闻甚至是经历过的,而不是随意捏造的,或者道听途说的;生动,是指事例有一定的故事性,而且比较有趣,或者有经典细节的,可读性较强,不是那种平淡无奇的老生常谈;有新意,指的是事例能折射出某种新的动向、新的意识,或者是一种新的现象的端倪。例如下面这个事例:

这是一次区级优秀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课堂展示活动。第三位上场执教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她执教的课文是《舍身炸暗堡》。因为是借班上课,上课伊始,老师为了调动情绪,活跃气氛,她问学生“:你们最崇拜的是谁?”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崇拜球星罗纳尔多,有的说崇拜影星赵薇,有的说崇拜棋王聂卫平……待学生讲了一些崇拜对象后,老师反问:“你们猜,我最崇拜谁?”话音刚落,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崇拜。”一听这么整齐的回答,坐有近百位听课教师的多媒体教室里顿时爆发一阵哄笑。老师们为什么笑?笑学生回答得巧妙?笑学生回答得整齐?恐怕都不是。本来,老师也许是要说崇拜的,可是,这一阵哄笑,使老师尴尬了,语塞了,她承认不行,不承认也不行。

这个事例无疑是新颖而有新意的。事例的叙述应该简洁而不粗略,具体而不烦琐,不要用笼统的概括,也不要用细腻的描绘。事例是否具有典型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随笔的价值。因此,精心选择事例是写好随笔的第一步。引出事例后,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旁征博引深入分析

事例的内涵总是多元的,往往可以从多方面来思考,产生不同的想法,但在教学论文写作时,不能想到什么写什么,不能方方面面都写,而是要抓住感受最深的、有新意的、最有现实意义的一点来展开。在这一层写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不要就事论事,只作简单的判断,说这个现象好或不好,简单的判断是容易的,但这是没有说服力的。

B.要透过现象看实质,作深层次分析,挖掘出潜伏在现象背后的根源。例如有一篇《教学的尊严在于思想》的随笔,在举出事例后分析:“有些教师太听话,他们规规矩矩照着课本教,他们不折不扣地按照参考书上说的办,他们把课本和教参作为绝对正确的圣旨,不敢越雷池一步。为什么会这样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呢?分析原因,大概有三:一是他们以为这样教就不会错,保险,因为课本和教参就是这样,如果说错了,那也不是我的责任;二是他们以为这样教,就能有效应对考试,考试的内容总是课内为主,课外是没底的,课内是抓得牢的;三是这样做省力,课本和教参里现成的,拿来就可用,不用动任何脑筋,而且谁也不会说”。这个分析,实事求是,很有说服力。新晨

C.分析要旁征博引,要打开思路,从多方面简述,以增强文章的深度和广度。还是《教学的尊严在于思想》一文,在分析原因后,有这样一段引申和发挥,“四百年前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棵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能思考的芦苇。’因而他又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一生体弱多病,只活了39岁,但在身后却为自己留下了高耸的纪念碑。他的《思想录》给无数人带来心灵的慰藉。帕斯卡尔后面的这一句,粗粗一听,似乎有点不可理解,细细一想,却颇有道理: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一个被别人的思想牢牢控制的人,一个有思想却无法表达的人,还会有多少尊严?那还不是奴才!这里,我想冒昧地引申一下:教师教学的全部尊严也在于思想。一个教师想在教学上获得尊重,就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一个没有自己教学思想的人,是不可能赢得学生尊重的,也是不可能赢得同行的赞赏的。”这段旁征博引,不但突出了立意,而且使论述更富有力度,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3.照应开头表明态度

哲学思维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走进****幼儿园里,走进这个装点的像童话世界一样的小天地,问问快了天真的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这个幼儿园,答案通常是:好玩,老师喜欢我,我又得了两朵小红花!我画的画挂在教室里了!我们班有好几个奖状!还有奖杯呢……从孩童的天真的答案中折射出这个幼儿园温暖、可亲的氛围和***示范幼儿园、乌****市一级幼儿园公务员之家及区、市两级文明幼儿园的特色所在。

这个幼儿园不仅让孩子们快乐,而且让他们健康、和谐的成长:从2000年起,他们编练的幼儿基本体操获得**市“好家庭杯”、“西域春城杯”大赛特等奖,“天山股份杯”“昆钢杯”文艺调演特等奖,2000年至2003年代表****参加全国幼儿基本体操表演大赛连续获得一等奖,2003年获得全国幼儿基本体操表演大赛优秀完成奖、优秀编排奖和三连冠奖,2004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中国幼儿体操促进会选派赴韩参加“儿童节”庆典演出获得极高评价,回国后在首都幼儿园参加庆“六一”大型演出,受到了温--总理的接见,编排的幼儿英语节目在全国获得二等奖,2004年获得……

“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的教职员工们默默地实践着这个纲领,从事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这个洒满阳光的事业,肩负着这个庄严的责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脱颖而出。

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一个庄严的责任

****幼儿园有教职员工64人,其中女性60人,占职工总数的93%以上。这64名教职员工担负着700多幼儿的保育教育工作,担负着700多个家庭对孩子未来的寄托和希望,担负着为700多个孩子身心和谐发展之路洒满阳光的重任,幼儿园领导班子和教职员工紧密团结在一起,练内功,强素质,锻炼出一支有着强烈的“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理念的素质优良、本领过硬、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建立一个优良的孩子成长的硬件环境。

树师德,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师德教育。教师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教师的影子。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可塑性很强的幼儿心智的影响都很重要。为此,****幼儿园通过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幼儿教师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学习,树立幼儿教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在教师中开展“爱心、耐心、细心、关心、尽心”“五心”教师评比活动和爱岗敬业竞赛活动提升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通过每月进行班级间流动红旗评比,采取民主评议、家长问卷调查等方式将主观软指标量化为客观硬指标,选树“五心”教师先进典型,引导教职员工满腔热情地“奉献爱心,巧启童心”。

树师才,重视教师队伍理论素养、工作能力的培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一流的幼儿园必须有一流的教职员队伍,科学的保教方法必须有掌握科学方法的高素质教师来实施。为此,****幼儿园领导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打造一支“合格加特色”的教师队伍的目标。每年投入10万元左右的资金选拔优秀教师赴内地进修学习深造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专业技能,邀请幼教界资深专家听课、指导提升教学水平;建立了师徒结对子制度,由有经验的教师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实际工作中放手给年轻教师压担子,在承担接待课、教研课、示范课、观摩课任务,使他们迅速进入角色,融入集体;鼓励她们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幼儿园教师队伍结构中年轻骨干教师的比重逐年提高,成为幼教工作中的主力军;通过提供学习时间、费用补贴来鼓励教师参加高层次理论进修和新教法、新技能的学习应用。全园教职工学历合格率达100%,90%以上的教师获得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培训等级证书,教职员工98%以上达到大专以上专业学历,其中11位教师拿到了本科学历,园长还希望能培育出研究生学历的教师。

重教研,借助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推动幼教工作的创新和提高。幼儿园领导充分认识到:保教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教学研究,为此园长以身作则带头参加教研活动,制定了长期的幼教科研规划,经常邀请高水平的教研员、幼教专家进行指导,配置电脑作为教师研究教学的工具,对在教研工作中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教研活动卓有成效的给予重奖,培养出了一批自觉运用先进保教方法,能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型”教师。该园教师先后获全国论文评选一等奖2篇、三等奖3篇,****论文评选一等奖4篇、市级论文评选一等奖9篇,二等奖28篇,三等奖38篇,乌鲁木齐市教学论文、教师案例和教案评比先进集体,教学课题《心理导向》获得国家幼儿教学观摩课一等奖,专题心理导向研究论文获得乌鲁木齐市一等奖、****三等奖、全国优秀论文奖。

科学、配套的教育教学设施是保证“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的基础。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是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幼儿园自1996年以来,逐渐由企业拨款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谋出路、面向社会、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职工工资、一金五险、基础设施、园内环境、先进教学设备的投入完全自己负责。

为此,****幼儿园领导班子和教职员工一起统一认识,为了幼儿园的长远发展,以建设现代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整体环境为目标,在保证教职员工收入逐步增长的前提下,节约行政经费,领导不配车,设备修旧利废,将每年节余的资金积累起来用于硬件设施投入。近几年幼儿园先后投入资金150余万元建设了新教室、改建了幼儿多功能训练大厅,增设了幼儿露天安全活动平台,整修、美化了幼儿园围墙、大门等;更新高科技教具增强幼儿的感知、联想、创造、动手能力;对全园进行安全改造;设立内部程控电话实现家庭和幼儿园互通对话;建立了内部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了教

育资源共享,孩子的健康状况,服药时间等详细资料都进入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公务员之家

园区内开辟了植物园让孩子们亲近自然;新建的教室全部采用地辐热采暖,园所的走廊、活动室的每一个空间和角落里布满孩子们参与设计并布置的作品,活动室设置阅读角、音乐角、巧手吧、科学角、娃娃家等,每间教室配置钢琴、电教多媒体设备,处处体现着充满细心、爱心的工作风气。用各级主管部门检查人员的话来说就是:这个幼儿园每个角落都被利用起来了。在这些小空间中,孩子们无拘无束,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感受发现的乐趣,提高了观察力、想象力,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望,为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孩子的安全健康是****幼儿园一刻也不放松的关注中心,幼儿园食堂派专人学习营养配餐,拟定营养均衡、口味诱人的食谱,园长外出检查参观时也不忘抄录其他幼儿园的食谱来研究学习;食品购置严控质量,再考虑价格;餐具、炊具使用前必须高温消毒处理,严禁混放;孩子入园的晨检由保健医负责,发现问题送到专门设立的隔离室,防止交叉感染;孩子日常服药由保健医专人负责,带班教师严禁私自给孩子服药。

人之初,如玉璞,一个严肃的命题

人之初,如玉璞,家长满怀希望将天真、脆弱、睁着一双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眼睛的“玉璞”送到了****幼儿园,培养、雕琢这块“玉璞”,让孩子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实践“一切以孩子的发展为中心”的重任就落在了****幼儿园教职员工的身上。

教育适应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适应教育。****幼儿园按照《规程》、《纲要》的要求,建立了以游戏为中心,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引进先进的蒙台梭利教学法及相应的教具教材,设置了蒙台梭利教学法实验班。让幼儿自发地去感知环境,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潜力、兴趣、情操,让孩子通过各种有利的教育方式、方法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心智、体格,在学习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加强责任教师与幼儿家长的沟通、联动,保持全方位,全时段的幼儿引导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是老师心中的天使。幼儿期孩子的可塑性很强,教育的态度、方法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幼儿园要求教师必须以鼓励教育为主,高度重视自身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做到给孩子成长洒满阳光,决不能留下阴影。孩子有时调皮被教师教育后,反映到家长处,有的家长不理解,要求换园,幼儿园的做法是:努力挽留,实在不行,那就要把孩子带来,由当事的教师当面和孩子交流并讲清道理,防止在孩子心灵里留下不愉快的影响,这种对孩子高度负责的态度很多时候又重新换回了家长的信任。

把握挖掘孩子智力、潜力的黄金时期,培养孩子广泛爱好和浓厚兴趣。办园过程中,幼儿园领导确立了重基础、显特色的幼教工作重心,以全面性、启蒙性为根本,办特色班、特长班,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孩子的特长进行拓展发挥,幼儿的身心教育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从早期推广发展珠心算、绘画等特色教育开始,继而发展到体操特色班,英语特色班,发展到武术、舞蹈、京剧、国标等多方位的特色班,****幼儿园对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倾注了大量心血,也取得了佳绩:获乌鲁木齐市“好家庭杯”、“西域春城杯”大赛特等奖,“天山股份杯”“昆钢杯”文艺调演特等奖,2000年至2003年代表****参加全国幼儿基本体操表演大赛连续获一等奖,2003年获全国幼儿基本体操表演大赛优秀完成奖、优秀编排奖和三连冠奖,2004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中国幼儿体操促进会选派赴韩参加“儿童节”庆典演出,参加首都幼儿园庆“六一”大型演出受到温--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参赛的幼儿英语节目在全国获得二等奖……

这些成绩不是****幼儿园的最终目的,幼儿园领导的最终目的是:把这些特色班办好办精,消化吸收其内涵并加以推广转化,转成为园本教育,成为****幼儿园幼教工作的核心内容,让****幼儿园整体成为特色幼儿园、品牌幼儿园,最终成为全市、全区的顶尖名园,努力完成把“玉璞”雕琢成美玉,培养成国家、社会栋梁的重任,用实际行动解答这个严肃的命题。

管理以人为本,一个永恒的规则

随着幼教事业自身的发展与变化,各地园与园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怎样稳定教师队伍,让每个教师愉悦地全心投入工作,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面对这种形势,幼儿园的管理层积极应对,果断地实行了园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绩效考核与收入挂钩制等根本性的内部管理改革。

这三项基本制度的变革引发了****幼儿园整体运行机制的变革:管理机制上,坚持管理规范化,工作制度化,运转科学化,不断完善管理运行机制,优化管理目标,在“科学、全面”的发展观指引下,规范各部门职责制度、岗位量化考核制度、幼儿保育教育制度等。在与教职员工切身利益联系最紧密、最敏感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方面,幼儿园实行全员聘用制,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等各级岗位实行竞争上岗,按照岗位要求选聘教职工,以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确定考核等级,能者上,劣者下,形成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力资源良性运行机制。在分配制度上推行“绩效工资”、“优质优酬、奖勤罚懒”的分配方式,将教职员工的工资划分为效益工资和其他考核挂钩指标工资两部分,完成经济效益拿效益工资,完成教学考核指标、费用回收指标、卫生指标、安全指标、职业道德指标才能拿上全部工资,这些指标的评价考核由园内评价及园外评价(家长评价)组成,增加透明度,也激发了教职员工的责任心、事业心,这两项关键制度的改革给幼儿园带来了全新的风气,全园努力、共同发展的意识成为每个教师、职工的自觉,体现了人本管理规则—多劳者多得,体现公平,激发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

动性,增强了他们的向心力、凝聚力,成为各兄弟单位竞相效仿的先进管理方法。

在日常的管理中,细节上,幼儿园领导善于听取不同层面的意见,注重体现人本管理、人文关怀,发挥共青团、工会组织的作用,实行园务公开制度,园内热点、难点问题大家共同讨论,形成认同感、归属感;加班加点园长和管理人员先到后走,遇到雪天活义务劳动,园长总是带领管理、后勤人员负责,让劳累了一天的教师、保育员先回家休息;园领导还经常组织教师文体活动,利用双休日挨家挨户的前去走访教师家属,送去感谢,祝福和慰问,获得家属对幼教工作的支持、谅解和关心,更贴近了幼儿园与教师的心。这种坚持以身作则、主动替教职员工着想的做法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是能感动员工,凝聚员工,形成强大的团结协作的前进力量。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必须解决的两难命题

****幼儿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一个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独立经济实体,经济效益是生存、发展的必备要素。但是幼儿园工作的性质又决定必须要高度重视社会效益,高度重视“一切以孩子的发展为中心”,作为示范幼儿园、****文明示范岗还要承担起示范、带动作用。

****幼儿园领导和教职员工对这个命题的解答是:重视社会效益,确保完成“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中心任务,达到创特色、办名园、树品牌的目标,吸引更多的生源,进而保证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该园在探索科学保教方法、培养幼儿健康的体制、健全的心智、高尚的人格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效益,全园常年保持600-700多名幼儿入学,其他区域的家长往往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入学,即使路远没有车接车送也愿意。

作为示范性幼儿园,****幼儿园承担着片区十余所幼儿园的教学、教研指导工作,她们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活动,举办专题研讨活动,为本地区教师和兄弟幼儿园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场所,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管理经验、教学模式、研究成果和同行们共同交流,共同提高。该园积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多次配合国家和****有关部门开展幼教系统的教学科研活动,并当作获取新信息、提高自身素质、宣传自我的好机会,承担了****级教研课题《幼儿心理素质的特点及培养实验研究》;全国哲学社会规划“十五”部级课题《现代幼儿英语教育与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市教研中心《角色游戏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等。

哲学思维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口腔医学;临床技能培养;教学改革

口腔卫生保健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水平和人民素质高低的指标之一。WHO将龋病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据我国口腔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口腔疾病发病率高,就诊率底。牙医数量不能满足需求,急需应用型口腔人才为广大口腔患者服务。随着社会进步与区域发展对高水平口腔医学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培养既具备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口腔临床常见病及复杂病例诊疗能力和临床科学研究能力的口腔医学人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强调医学本科生培养改革。根据教育部“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优化课程体系框架,优选教学内容,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口腔医学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本课题在以往“德高医粹”教学理念培养的基础上,着重强化学生临床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根据口腔专业学科要求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特色,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充分发挥我院临床、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优势,加强临床技能培养平台建设,进行临床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促进口腔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仅对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临床技能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

1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学院按照《全国口腔医学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的发展目标,依托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和天津市品牌专业,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在专业技能、医学基础、实践技能、沟通能力、自主学习等方面下功夫,强调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学院探索形成了“本硕融通,注重素质,加强基础,面向临床”的口腔医学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调整过程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施优质在线开放医学课程建设计划,创新临床技能培训手段,大幅度加强模拟临床操作训练,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和操作规范化程度。多维度强化临床技能培训手段:增加早期接触临床及创新学分;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实践教学占总学时数比例由30%提高到41.2%,甚至《口腔修复学》理论与实验课时比达1:1.5;临床课程均有10%临床见习课时;按照基本技能训练(1~2年级)→临床模拟训练(3~4年级)→临床实训(5~7年级)的过程循序渐进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临床实习阶段保证学生诊治病人量及病种种类。

2加强临床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临床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依托学院、医院合一体制的优势,鼓励临床教师积极承担并参与教学与科研项目,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培养,有效提高师资队伍的医、教、研水平,建设了一支教师与医师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院聘请医院临床技术优秀的主任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为本科生讲授临床课程。根据《天津医科大学新教师岗前培训实施方案》、《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各临床科室按年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安排临床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新教师的导师。学院定期组织临床教师培训,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良好机会,每年选派中青年学术骨干赴国外著名大学研究院和学校(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访问交流学习,拓展国际视野和教学能力。学院还积极派出教师外出开会、学习、参加培训。注重青年教师讲课基本功培训,每年学院定期组织临床教师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青年教师讲课基本功大赛,并培训和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国家及市级讲课比赛。近年来,我院已有3名教师获全国高校教师教课大赛一等奖,5名教师获二等级。口腔医学院也连续20年为年度表现优异的教师颁发学院教育奖,鼓励教师投入教学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成果显著。现有天津市优秀教学团队,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学科评议组成员、天津市教学名师等一大批优秀教师。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入选天津市高校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师承担部级科研项目2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2项;发表学术论文435篇,教学论文7篇,其中SCI收录88篇;承担天津市教改课题2项,校级7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4部。

3临床实践能力平台建设

依托天津市口腔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对临床技能培养的3个阶段,搭建了临床模拟仿头模基本技能实验平台、数字化虚拟导航培训平台和临床实习平台。口腔基本技能训练平台提供口腔各主要学科的基础技能培养条件,学生可在实验室仪器上进行系统的口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临床实训平台以学生临床胜任能力培养为先导,通过临床模拟系统基本技能实验室,循序渐进打牢口腔临床诊疗所需基础技能;采用数字化虚拟培训实验室,无需投入实验耗材,可供学生反复实训。实时监控系统跟踪学生操作过程并即时反馈问题,终末评价系统将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引入考核评价体系,以达到学生临床操作能力的标准化、同质化。临床实习阶段,依托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共有病床109张,综合治疗台227台,拥有牙科专用CT、曲面断层X光机、根管显微镜等先进的口腔诊断和治疗设备,年门诊量43万人次。科室设置齐全,病种及病人数量覆盖实纲要求,生均病床比为1:5,临床教学医院师资力量雄厚,充分满足临床教学的需要,为学生完成实习所需提供有利保障。

4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学院建立了完善的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校、院、室三级教学督导系统及联动机制;学生网络评教系统;学生信息员反馈系统;院领导查房、督导组督察等制度。教学办公室通过“信息收集-整理-反馈-整改-落实”,建立了闭环式的临床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图1),发现问题及时向科室及相关教师反馈,保障了教学质量。

5学业成绩评定考核办法

学院建立了完善学生实验实习成绩的形成性评价及终结评定体系,将形成性评价(如病例分析、病例讨论、文献查阅等,将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与终结性评价(包括出科考试和实验课结课考试)有机结合,采用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平时成绩与终末考试成绩占不同的权重。学院实行考教分离,根据实验实纲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与更新,临床实习出科考试采用与口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相接轨的三站式考核形式,通过笔试、临床操作、病例分析等考核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理论知识、临床基本技能以及应急处理能力。

6解决教学中关键问题

6.1临床胜任能力的培养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胜任能力是医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医学生考评也应与此目标相一致[2]。我院以临床实际需求及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6.2搭建临床实践技能教学平台借助临床教学模拟系统及虚拟教学培训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反复训练的条件;运用操作过程实时监控系统及终末评价系统,将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引入考核评价体系,改变以往教师主观评价带来的偏差,以达到学生临床操作能力的标准化、同质化。

6.3调整教学内容,强化临床实践环节增加实验课程学时;开设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实行临床带教老师与学生的一对一指导,学生参与科室业务学习及疑难病例讨论,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6.4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验室开放;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义诊咨询服务;参加学术会议及继教项目;开设名师讲堂;学生随导师出门诊、参与临床课题研究等[3],多渠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7口腔医学临床技能培养模式改革的特点

采用循序渐进、反复强化的临床技能培养模式,引入数字化、智能化考核评价体系,提升学生临床操作能力。以社会需求和临床胜任能力为目标,以提升临床实践技能及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按照基本技能训练-临床模拟训练-临床实训的过程反复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充分利用临床教学模拟系统及虚拟教学培训系统,使学生实训环境更接近临床实际;采用操作过程实时监控系统及终末评价系统等数字化、智能化评价设备对学生实践操作进行评价,避免人工评价带来的偏差,使评价结果科学、公平,有效提升学生临床操作能力的标准化、同质化水平。

8取得的成效

8.1培养模式经过实践检验,取得丰硕成果本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学生参加全国、华北地区、天津市口腔医学会、天津医科大学组织的根管治疗、排牙、牙周病例等技能大赛56人,获得奖项的12人。学生获得国家专利2项、校级优秀学位论文2篇;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天津医科大学大学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项目11项;“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国家及省市级学科竞赛获奖13项;本科生参与科研比例为26%,其中参与部级科研课题10人。

8.2顺利通过专业认证,得到同行专家认可2013年,我院顺利通过教育部口腔医学专业认证,全体专业认证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定位科学,发展目标明确,教学条件达到教育部的要求。制定的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符合21世纪医药卫生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口腔医学高级人才的需要,构建以‘德高医粹,尚学笃行’的人文素质教育为载体的办学专业特色。”

8.3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得到用人单位认可毕业生学位论文合格率100%,就业率始终保持100%,天津市就业毕业生的主要就职于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天津市口腔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等三级甲等医院,80%毕业生已经成为当地医疗机构口腔专业业务骨干。许多毕业生顺利考入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大等国内、外著名口腔医学院校深造。全国口腔执业医师考试一次性通过率为93.3%。对105个用人单位进行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医疗机构占总数的93.3%,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3.5%。问卷调查包括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管理等综合素质总体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各项评价在92分以上,毕业生质量得到用人单位认可和好评。

总之,我院口腔医学临床技能培养模式的建立是根据教育部“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优化课程体系框架,优选教学内容,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根据口腔专业学科特点,我院加强临床技能培养平台建设,构建了突出口腔医学临床实践特点的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临床胜任能力,为口腔医学专业“5+3”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我们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口腔医学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棉华,何萍.围绕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2):10-12.

[2]苏丹,刘秋颖,苏彦捷,等.临床胜任能力及其评价[J].医学与哲学(B),2012,33(1):1-3.

[3]乔峰,邓嘉胤,李宏捷,等.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科研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4):542-543.

哲学思维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语文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语文教育专业具有基础性、广适性的特点,它培养的学生既可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又可以从事新闻、宣传、文秘等工作。通过对我校语文教育专业及相关的汉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调查得知,有52%毕业生在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48%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从事办公室文员、宣传、编辑人员、销售等工作,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南宁、贵港、柳州等地,此外还有广东、上海、北京等地。从就业率统计看,语文教育专业的就业率也比较高,均在90%以上。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能够从事各种文职工作的实用型人才,较好的发展前景。根据对走访单位的调查,发现所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都强调要求应聘者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有92%的用人单位甚至把良好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养放在首位。

二、加快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举措

1、准确定位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我校毕业生的情况以及采纳用人单位的建议,准确定位语文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具备小学教育要求的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主要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新型师资,同时又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文秘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小学语文教师、小学管理及辅助人员、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秘书、公关、组织宣传、行政管理、编辑、新闻传播人员等。

2、对应的职业岗位,制定人才质量要求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考虑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质量的要求制定人才质量要求。

3、根据人才质量要求,科学构建“二维”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用人单位提出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质量要求,本专业可构建由“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构成的课程体系。内容维度,包括“基本素质教育体系”和“专业能力培养体系”。“基本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内容应以学生思想品德、职业素养、身心健康、应用基础等方面基本素质的培养为主,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提高人文素质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主要内容以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系统化培养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实践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和秘书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在开展实际工作中所需的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基本能力。专业实践课模块: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形式维度,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侧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以课堂教学为主,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第二课堂侧重实践锻炼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为主。

4、加快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

我院2012年恢复语文教育专业招生,为保证教学能按计划顺利进行,要建立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积极与小学、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建设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从而形成学校与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5、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语文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应以专业为建设单位,努力提高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与小学、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形成一支教学成绩卓著,在小学语文教育、秘书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协作性强,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本专业可从以下四方面建设教学团队:1.建立教师进修培养制度,鼓励教师业务进修和学历提高;2.每学年开展“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活动”、“说课”评比、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基本功大赛平台等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本团队教师的教学水平、综合能力;3.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探索并实践“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训练;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如实践训练法、讨论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注重实践教学,把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结合起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改革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电脑、网络信息资源、优秀教学资源等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改革考核方式,以能力考核为重心,采取多种考核形式,注重过程考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4.要求团队成员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每年撰写教育教学论文1篇以上。

6、开展教材和课程建设

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开展优秀教学资源建设,如开发教材的配套教案、教学课件、课堂实录、优秀篇章片段诵读、试题库等资源,团队内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库。以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为切入,积极鼓励教师投身到课程建设中来。完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适合区域发展,适合学生实际的实践型的课程,提高育人效果。

7、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落实职业技能训练

1.在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实践教学项目,编写相关的课程大纲,争取利用校内的实验室和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认真组织实践教学课程,按制度要求检查和落实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2.开展组织专项职业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使教学更贴近用人单位需求,贴紧职业岗位要求;二是通过竞赛检测教学成果,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并及时改进;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觉学习专业知识、苦练技能,提升职业素养。本专业可结合语文教育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所必备的职业能力开展一系列技能大赛,如朗诵比赛、汉字注音比赛、三笔字比赛、汉字录入比赛、说课比赛等。

作者:杨雯婷陈虹单位:贵港职业学院文化与传媒系

第二篇:高职语文教育的职业化

一、大学语文教学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一)按需施教,辅助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

以英语教育专业为例,该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英语教育人才。其毕业生适合在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其它类型、层次的英语培训机构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同时在各级各类公司、企业从事一般性翻译工作。该专业毕业生不仅英语知识要精而专,还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大学语文作为该专业的基础课就应该为专业服务,以英语教育为中心,突出职业特色,突出外语特色。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学在强调自身人文性、工具性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化。

1.借助孔子语录的经典篇章,提升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能力。为此,该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经典,比如关于孔子“有教无类”教育主张的经典。再如,关于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经典,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还有关于孔子循序渐进教育理念的语录,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这种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理念对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能力的形成当然具有良好的影响。学习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及方法的名言也是该专业学生提升教育管理能力之必须,比如:“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

2.借助语文教育提升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武竞和康振国的观点:母语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翻译,通过学生的语感实现正迁移,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因此,加强学生的汉语言文化功底,有助于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因为大学语文与语言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母语是学习其他语言的基础,学生更应该重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

3.对于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还应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及演讲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训练,大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每堂课都应该根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积极参与,以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比如,师生相互提问与对答,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与表达能力的提高;经常在课堂举行辩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辨能力。面对公众的演说能力是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把此项训练纳入教学计划。加以实施,可为训练演讲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演讲稿的写作教学及演讲训练这一环节,实践证明很多学生非常喜欢参与这样的活动。

(二)写作能力特别是应用文的写作能力是每个专业学生都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职业技能

大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学好其它学科必备的工具,大学生的语文水平,直接影响其它学科特别是语言学科的学习。而大学语文中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则是高职高专学生跻身社会、赢得竞争的强而有力的生存工具。因此,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实用为宗旨”的原则,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筛选,适度地补充,力求做到“讲的不都是书上的,书上有的也不一定都讲”,一切以学生就业需要为中心。例如,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有写作通知、请示、函和复函、会议纪要、计划总结、求职信等;对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同学来讲,除了上述必须具备的写作能力之外,还必须重点训练调查报告的写作能力与调查分析实践操作的能力,以及合同的写作、签署能力等。

二、大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这些职业素养。高职高专院校的任务是把大学生由一个象牙塔里的书生,培养教育成社会大环境中的职业人,大学语文教育者就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在旅游英语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就应有意识地倾向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讲授余秋雨的《阳关雪》时,介绍余秋雨的名言:“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讲述余秋雨不辞辛苦地冒雪赶了这么远的路前去阳关,不仅为寻景,更为寻诗,寻历史,寻文化,寻觅中华民族为保卫祖国而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就此教育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导游,更需要努力学习更多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面对名胜要对游客传达出历史与人文的内涵,从而达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因为团队意识是核心的职业素养之一。在调查报告的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同学们结成小组,团结协作,先搞好调查,再综合分析小组同学的意见,最后形成报告。

(二)大学语文课教学要辅助于学生专业文化素养的提高

在大学语文课上可以适时适当地讲授英语国家的背景文化。如讲授《在葛底斯堡的演讲》时,引入标准的英文朗读,讲述该演讲的宗教色彩,体现在第一句“87年以前”,原文是Fourscoreandsevenyearsa-go,这种表述时间的方式常用于宗教活动中,林肯借助宗教的庄严表达了对殉难烈士的深情缅怀,同时也显示了建立自由平等国家使命的神圣,鼓舞了战士们最终夺取战争的胜利。应该说这样的大学语文课,有外语特色,也有职业特色,无疑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大有裨益。大学语文课教学应尽量辅助于学生良好职业意识的养成。

三、结语

总之,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职业化应是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重要倾向,大学语文教育的职业化势在必行。

作者:田素芹王娟单位:许桂红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秦皇岛市北戴河电视大学

第三篇:汉语文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汉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三维目标”的故步自封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目前我国汉语文教育需要实现的三个方面的目标,我们称之为“三维目标”。这三个方面分别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三个维度目标很好地兼顾了学生成长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智育、德育、美育、思维方式等方面,很明确地体现了语文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是这样三个维度目标的颁布,让我们沉积于传统汉语文课程有了改革的新曙光。原本立足于教材教育的汉语文教育开始追求社会需要,关注“人的发展”。“三维目标”的先进性却没有带来汉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质性改革。在新课标实施的这么几年来看,教学实践还是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新课标的规定,教师被要求必须在教案中体现三维目标,而且必须遵循一定的排列顺序。但是实际教学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使得教师无从实现维度教学。同时课后也没有形成一种卓有成效的评价标准来测评教学过程是否实现“三维目标”。这样看来,“三维目标”变成了形式化的摆设,并未起到改革传统汉语文课程的目的。也有可能使教师陷入为达到目标而进行目标性教学的僵化模版。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偏离

在新课标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但我们现在的汉语文课程的教学似乎并没有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而是更多地偏重于工具性教学。人文性被教师忽视了,这就造成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偏离。按照学科划分,汉语文课程被划分为人文学科。唐代兴在《汉语文课程的当代建设》中对人文学科教育的定义是“以人性化、心灵化和情感化的人文知识为基本材料与内容,它主要是通过对人进行人性化、心灵化、情感化的悟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这一定义来看,我们现在的汉语文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限制,教师将教学重点放置于知识层面,更具体地说是工具层面,把语文看作是应付考试、夺取高分数的工具与手段。汉语文教育的成果被我们定义为:学生认识多少汉字;学生阅读了多少文章;学生能背诵多少古诗词等。这样工具性地看待汉语文课程势必会掩盖其人文性的光彩,这样的汉语文课程教育出来的学生也就只是考试得分的高手,却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情感、敏感心灵、善于思维的生龙活虎的人。

(三)教育三要素的错位

教育的三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中,我们把教师置于教学的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结构良好的教学互动才能产生更大的教育影响。但实际的教学过程却错乱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成了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是成为他们完成教育活动,产生教育影响的配角。教师的关注点集中于如何设计一份完美的教案;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在考试中拔得头筹。教师没能意识到他仅仅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它的作用在于为遇到学习困难的学生加以帮助,他们只能点拨,而不是大肆揽权,为学生做主。这样的教师会忽视学生的个体他正,忽视学生的成长规律。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习惯了教师的全包全揽,丧失了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这样的错位关系既是在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也是对学生学习权力的剥夺。

(四)汉语文教材编写的瓶颈

依据唐代兴《汉语文课程的当代建设》中对汉语文教材的重新定义:“汉语文教材是指蕴含整体生态的、系统的,具有以知识内生力和知识外张力为基本内容的汉语文课程知识体系。”对于这样的定义,我们需要抓住四个关键词来分析现阶段我们所使用的汉语文教材。即“整体生态”、“系统”“知识内生力”、“知识外张力”。首先,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的汉语文教材在于知识的构建体系上是完整的且具有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接下来我们不得不提及汉语文教材所存在的缺陷。一是教材过于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却忽视了实践操作的应用。学生更多的掌握的是知识,而不是由这些知识引申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二是教材的文选太过注重文学性,而对于认知水平还未达到文学鉴赏水平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文章只能是“阳春白雪”。教材的编者可能只考虑到课文的文学价值以及他们期望给学生传递的一种教育影响,却不知道他们的期望与学生本体的认知水平发展规律并不相符。正是教材的文学性过高,导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我们认同一句话“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真正根植于生活的文学才是触动人心的文学,只有发生在身边的事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情感熏陶的作用。

(五)评价方式的一元化

传统汉语文教育的评价方式只是单一的采用测验。从学校制度确立以来,考试制度也随之产生。到了隋唐时期,科举盛行,再到明代的八股取士,最后到清代科举的衰落,以至在今天我们的测评方式中保留了考试制度,但这么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这种单一的考试制度,检测的仅仅只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以及对日常练习题型的掌握程度。但对于教师的课堂效果、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能力训练都还没有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

二、汉语文教育的发展前景

(一)拨乱反正:提升人文性的地位

在工具性汉语文课程的教育之下,我们的学生成了利用语言、背诵知识的考试机器。我们不能忘记学生还是个羽翼未丰的孩子,他们的世界是单纯的、纯净的。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单一的、机械化的。他们始终是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也终将成为具有丰富情感、敏感心灵的成年人。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技能高超的“运作机器”,更需要爱憎分明,喜形于色的血肉之躯。这样的社会才是多彩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因此,我们对于汉语文课程的教育也应更注重其人文性的价值,教师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到学生关注于课文的内在情感。即在智育的同时更注重德育和美育。只有学生真正进入课文,体悟其中的情感,欣赏其中的美,他们才能真正领悟课文的真谛。那么知识的掌握便也不再死记硬背,而是潜移默化地融入他们的内心。因此我们不应该把汉语文课程作为考试的材料,而要把它作为陶冶学生心灵的艺术。这样的汉语文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其人文学科的教育价值。

(二)汉语文教材的重编

就如我们之前所说的现阶段的汉语文教材可能被更多地注入了编者的主观意图。这些编者选材所立足的视角在于成年人的高度。他们并没有对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引起重视。汉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以学生成长的普遍规律为基础。这样的编写不仅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熏陶有益处,更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在课文的选择上也应该更“接地气”,植根于生活这片沃土的文章才能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领悟人生,比起那些远离学生思想情感的“高雅”文章,生活时间更能感动学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学生的信息量远远高于教师的信息获取量。如何做到紧随时展的步伐,使教材的内容尽量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教材的选文应该定期重新审视,立足于当代社会的时代视角审视这些选文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作为情感陶冶价值观培养的汉语文教材,在选文上我认为应该多关注积极乐观向上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对于学生的生活起到激励作用,让正强化的教育力量始终多于负面教材。

(三)评价方式的多重视野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是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评价体系的基础。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分类法,我们将评价分成三类: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而这三种评价形式中我们最常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即期中或期末考试。并且在这种评价形式中我们通常采用的是纸质试卷的测验。这样的测验方式可以向我们反馈学生在某一个时间段内的知识积累和掌握程度,但是却无从得知课程对学生的人生影响程度究竟如何。长此以往,只会让考试流于一种形式,也会让课程成为一种工具和手段。因此,我们对于评价方式的设计应该是多角度、多元化的。这样才能获得多方位的反馈信息,以至于对汉语文课程的不断改革创新积攒更多的实践依据。例如,我们在评价课程所具有的情感价值时,可以选择走进学生的生活,多与他们交流以发现情感态度的转变过程。并且在纸质测验中进行适度的改革,我们不能如从前一般就课文考课文,而应该提高测验的灵活性,使其更具有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的心灵。这样的改革会使课程评价摆脱单一化、机械化的形态,从而也能为教育管理者收集更有效的反馈信息。

作者:贺征珍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第四篇:古代语文教育方法及启示

一、生活教育:既重视语文课堂,更重视社会生活

生活教育既是古代语文教育的理念,又是古代语文教育的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教育理念与方法正符合教育的本源,当然也符合语文教育的本源。从原始社会文字产生到奴隶社会中期的言文教育,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人类经由洪荒时代、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言文教育期的教育尚未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分离独立,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它虽然内容贫乏、形式简单,处于混沌、粗疏的状态,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育,但它与生活这一原始情结相联。学生活就是学语言,学语言就是学生活。语言既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种经由生活的原始途径所形成的生活教育法,就是当时和此后语文教育最正宗而本真的基本方法。到了古文教育期,与言文教育期的生活教育一脉相承,出现了以“家训”为标志的较为规范的家庭教育。尤其是那些道德文章堪称楷模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他们大都认为“天下之本在家”。由于没有独立的语文教育,他们的家训自然成为生活中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司马光的《家范》,清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是影响较大的家教书。这类书虽然在宣扬忠臣义士、贤妻良母等封建意识方面消极因素很多,但在指导学习包括语文在内的文化、培养社会人才方面还是起过积极作用的。古代的生活教育对于我们的启示主要在于: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不应仅限于校内与课内,更要孕育并融入于生活,每一个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应是学习语文以及学习做人的大课堂。我们今天常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正包含着这样的原始含义。在语文教育中,如果单纯指望从校内课堂中学习,就会因限于时空、缺乏广泛的生活基础和应用舞台,从而削弱语文学习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必须从社会生活的现实中汲取语文营养,通过课堂学习提高语文的理解水平、把握语文的应用规律,并且最终将其应用于生活,从而形成一个“生活—课堂—生活”的循环过程。这一过程告诉我们,学校语文学习、家庭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学习应构成一个大系统。就学校语文学习说,课堂语文学习也只是其中一部分,因为还有课外的语文学习。课堂语文学习只是社会生活中语文活动的一部分,只有充分利用课内外(包括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语文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言语习得:既重视语言知识,更重视言语能力

在言文教育期,人们并不是先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再来进行言语活动,而是在母语的言语环境中把握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进行言语活动。正是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的母语环境中,人们凭借口耳授受的方式,用口头言语传播和学习劳动技能,从而促使言语不断发展,以至创造了谚语、歌谣、神话、寓言等口头文学。这些口头文学作品,是言文教育的极好内容和教材,而以此为内容和教材的母语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就是通过“言”——口耳相传的形式来进行的。可以说,原始状态的这种粗糙而生动的言语教育,就是母语教育的胚胎。在母语的海洋里学习言语,通过言语实践把握语言规则,通过把握语言规则进而提高言语水平,这是当时乃至之后的古文教育期语文教育的一条根本途径。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也告诉我们,要想学到知识和技能,就得不断从实践中习得。这些异常朴素的道理,正是语文教育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言语习得规律。古人的言语习得经验看似简单朴素,却是十分宝贵的语文学习真经,其对我们的启示在于:语言知识尽管十分重要,但渗透语言知识的言语训练应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语言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的具有一定规则的完整的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全民性的交际工具。言语则是人们对那套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系统的掌握和运用过程,及其所形成的结果,是一种个人行为。语言和言语虽有质的区别,但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且互为前提,互为因果。首先,语言离不开言语,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交际作用,都必须从言语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不断发展。同时,言语也离不开语言,任何个体只有借助语言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才能正确表达思想情感,并借此接受别人言语活动的影响。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开设母语课程,究其本意,都是为了让下一代热爱并掌握母语,包括母语的知识系统——语言,和母语的实际应用——言语。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母语教育的重点则更在于提高下一代的言语能力。语文教育过程应当是“言语—语言—言语”。这就是说,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从他人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中领悟语言规则,进而形成学生自己做人须臾不能离开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这是母语学习的基本模式。借鉴由古代语文教育沿袭的言语习得经验,我们应当进一步明确,语言是规则,言语是行为,行为离不开规则,规则为行为服务;语言侧重于知识体系,言语侧重于能力表现,能力离不开知识基础,知识又要以能力为目标。同时尤其需要强调,在语文教育中,应当十分重视言语习得,着重培养言语能力。

三、学法指导:既重视教师教法,更重视学生学法

言文教育期后,我国的语文教育进入了古文教育期。这一时期从奴隶社会末期开始,历经我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古文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以“五经”“四书”为教材,或以历代名家名篇为范本,有时读专书,有时读选文,学的都是书面的“文”;二是文、史、哲不分,甚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也不分,是一种广义的语文教育。当时十分重视学法和教法的研究,而且具有学法与教法融合、学法与教法并重的特点。正是由于学法与教法相融合,所以学法指导其实也就是一种教法,从而体现了“学法教法化,教法学法化”。古文教育中的学法指导十分普及,当时推行最广的学习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记诵和积累,要多诵读,边读边记(忆),读得多,自然积累丰富。二是多闻和阙疑,要常见、常闻,即多观察,多体验;同时读书时先要有疑,有疑处又“须看到无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三是熟读与精思,读与思互相为用,熟读与精思也互为表里。古代语文教育在这一点上十分讲究,熟读以诵读为基础,熟读又是深思的依据。读和思关系十分密切,熟和精的关系也不可分割。在学法指导中,识字和写字作为读写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历代都非常重视。那些以“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代表的蒙学课本,使用时都先从识字教育开始,然后再进行写字训练。阅读和写作指导则是在经过识字和写字训练之后进行的。王充在《论衡•自纪篇》里说:“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讽”即诵读的意思)可见,多读是古代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曾经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说法。

当然,多读、熟读也要伴随多方面的思考,所以朱熹在总结读书经验时说,要“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古人还十分讲究消化吸收,使所读所思变为自己的东西。黄宗羲在《宋元学案》里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至于古代的写作指导,一点也不亚于阅读指导。欧阳修谓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唐彪在《读书作文谱》里说:“文章惟多作始能精熟”,“读十篇不如作一篇”。这些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写作教学的规律。关于具体的阅读和写作指导法,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研究成果,值得借鉴。讲阅读指导法的书,如《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元•程端礼),依朱熹“读书明理”思想,针对当时学子学习的缺点立论,强调学习要遵从一定的程序;同时集纳了许多传统的读书法,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如圈点评注法、问难自学法、思路探寻法、抄读法、精读体验法、贴壁熟读法、比赛正误法、以读促写法、自学检查法等。讲写作指导法的书,如评点文章精粹的《文章精义》(宋•李凃);评介名家名篇命意布局独到之处的《古文关键》(宋•吕祖谦);倡导写“放胆文”“小心文”的《文章轨范》(宋•谢枋得);谈20种古文笔法的《古文笔法百篇》(清•李扶九);提倡以读促写、以读悟写,明确作文要求与构思方法,在炼字、修辞上下功夫,改文要顺乎学生“资禀”,助其发展的《学海津梁》《幼训》《少学》(清•崔学古)等。为了更好地进行学法指导,古代教者通过总结自身的学习实践,提炼和升华自学方法,形成了许多切合语文教育实际的教法。一是导与喻。导,是诱导、引发,即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喻,是譬喻、举例,即要求教师善于打比方,使之触类旁通。导与喻表现了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才智,这种教习方法很值得继承。二是序与贯。序,是次序、序列,即强调教习方法的系统性、序列性。贯,是连贯、贯通,即强调教习方法的连贯性、原则性。朱熹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教习顺序,列入书院教育的学案之中。这“学、问、思、辨、行”,就是一个序。贯穿其中的一根基本线索,即由学到行,学是读之始,行是读之终,落脚在一个“行”字上。王充在《超奇》篇中说:读书贵通。通,就是贯;能贯,才是善教者。三是适与问。适,是适宜、适时,即因材施教。问,是启发提问、适时反问。

这些教法,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古人如此重视学法指导,而且凡教法均离不开学法,这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语文教育必须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这样形成的教法才能更好地指导学法。因为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互动过程,因此教法和学法就成为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手段。教法是学法的向导,学法则是教法的目标。尽管教法与学法两者都重要,但如果不是有意识地注重学法的指导,那么,再好的教法也将枉然。借鉴古代语文教育的做法,我们有必要强调:学法更重要。在处理教法与学法的关系时,必须以学法指导为重点。科学地进行学法指导,其实就是最好的教法。把学法指导作为重点,就要以研究学法即学习规律为突破口,按学法要求改进教法,最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法。它的机制应是“学法—教法—学法”。这就是说,教法应从研究学法中来,这种教法应再用以指导学法。语文学法指导的根本宗旨应是教给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顺利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为此,必须从指导思想上端正对于师生关系的认识,明确“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既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熟读精思:既重视思维训练,更重视语感培养

古代语文教育特别强调熟读精思。如前所述,宋代朱熹在总结读书经验时说,要“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子读书法》荟萃朱熹平日之训,而节取其要,定为读书法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志。而这里的“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都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语感”有关,那就是要结合自身的思想、经验、阅历和需要,去体验文中的意味;通过体会、感悟、切磋、研磨、品味、思索,深刻领会文中的要旨。清代学者孙德谦的《古书读法略例》还列举了52种读书方法,其中就有“读书求意和知志”十法,包括“读书因彼见此”“读书由虚索实”“知意”等。这些更是阅读中培养语感的具体过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其实也是通过反复吟咏咀嚼、细心体悟领会文章的思想和精髓,从而产生语感的结果。即便如清代学者崔学古《学海津梁》主张的“以读悟写”,也是强调阅读写作中培养并获得语感的重要性。借鉴和发展古代语文教育的经验,后人,特别如夏丏尊、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家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倡导并十分强调语感。所谓语感,即是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这种语感从何而来?叶圣陶先生说:“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接近作者的旨趣呢?”而要“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就离不开熟读和精思。熟读能让人获得语感,精思能让人增强语感。只有熟读精思,才能揣摩、了解作者的心境,既读出作者,更读出自己。

古人提倡的熟读精思启示我们:语文教育过程中要更好地培养语感,除了通过熟读精思获得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还要将语感训练与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因为语感是对言语(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领悟能力,它并不局限于对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同时也包含着整个言语活动过程的感知、思维与情感体验。就组成要素说,语感由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等构成。人们在听话时,如能通过快速的感知、思维和情感体验,比较准确地把握对方言语的要点,体会到言语中蕴含的感情,甚至能听出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和“潜台词”,这就说明他有较强的语感。阅读一篇文章,如能灵敏地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意思和感情基调,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进而领会文章的意境,这也说明具有很强的语感。同样,说话与写作也需要语感。可见,从客观上说,语感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单纯的感受过程,而是与理性思维密切相关的同步过程。但是,受古人熟读精思重在提高阅读感悟能力的启发,我们必须明确,语文教育中的语感比思维更重要。这是因为,如果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各科的共同任务,那么,提高语感水平则是语文教育的特殊任务。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语感正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事实证明,只有在言语实践中获得了言语感受经验,才能很好地理解言语和运用言语;没有生动、具体的语感,很难发展语文能力。培养语感是母语学习的基本途径,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经验。语文课毕竟是语文课,而不是一般或专门的思维训练课。因而,语文教育应当以语感为出发点,通过熟读精思,并使之与思维结合,培养学生优良的语感。它的机制应是“语感—思维—语感”。语感培养应当以语感实践、语感探析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对言语的感受、领悟和实际运用的能力。其间势必有理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但这种参与不能喧宾夺主,思维训练应当服从语感,积极为语感培养服务,而不能冲击语感。这样,才能既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在思维为语感服务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推动学生智力的发展。

五、诗书教化:既重视言语内容,更重视言语形式

诗书教化是古代语文教育秉承的重要观念,也是古代语文教育的传统方法。古文教育期十分重视诗书教化。当时提倡在诗书教学中以和风细雨的方式进行人伦道德的潜移默化,即所谓“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寓教于诗,寓道于文”。教化的目的在于“化民成俗”“建国君民”。孔子十分重视诗教,他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唐代“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也十分重视诗书教化,要求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人伦道德的水平。宋代朱熹则说:“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学规类编》)他所力求达到的标准,自然也是儒家的“仁义礼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反映,它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兼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古文教育期诗书教化的目的值得反思。无论是“化民成俗”,还是“建国君民”,均在于宣扬和学习儒家经典及其封建思想,由于当时没有独立的语文教育,因而蕴含其中的语文教育处于从属地位。直到语文独立设科以后,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教育才开始有了自身的教育目的和任务,这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言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相对而言,教化的作用即言语的思想内容的教育就退居次要的位置了。有鉴于此,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应当怎样处理“诗书”与“教化”,或者说“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呢?诚然,语文教育作为一种育人过程,离不开思想情感因素,就一定意义说,“教化”也是其中的应有之义,但语文课毕竟不是思想政治课,语文教育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情感教育,因此我们既反对语文教育中忽视思想情感内容的形式主义倾向,也反对脱离语文本身的政治道德说教,而是主张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即既让学生提高语文的“知识与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同时又获得渗透在语文中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可否认,任何言语活动或言语作品,无论口头的或书面的,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人们常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其实言语也同样:言语内容决定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为言语内容服务;言语内容离不开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也离不开言语内容。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这就是人们平时常说的“文道统一”。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说到底,是人的社会活动方式和情感品行的表现形式,它直接反映人的素质。“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其意义无不昭示着言语对于人的素质的价值。在体现人的素质的言语活动或言语作品中,言语的形式,就是人的言语的声音系统和形态结构;言语的内容,简言之,就是言语的人文内涵,即言语所包含的德育、智育、美育内容,也即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认识和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正因为语文是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所以,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形式与内容,即文与道,总是相互交织、有机统一的。古代语文教育诗书教化的依据和原理也在于此,只不过在语文没有独立的背景下,教化便成了主要的任务。尽管语文教育应当追求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然而,为内容服务的言语形式却更为重要,因为语文教育过程是“形式—内容—形式”的过程。这其实就是历来语文教育指导文件所要求的“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过程,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换言之,由于言语形式和情意内容密不可分,言语表达训练只有与思想感情的培养相结合才能奏效。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将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统一起来,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从而提高运用言语形式表达言语内容的能力。

作者:王松泉单位:浙江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

第五篇: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一、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一)压缩语文学科教学课时

高等职业院校多面临学生就业压力,就业率成为学校的生命线,没有就业率就没有生源,加之非弹性学制的实行不利于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的开展,使得高职院校大幅压缩语文课时的现象普遍。一方面,当前教育部门与高等职业院校将“以就业作为导向”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定位的思路普遍存在,多要求高职教育将真正做到“以就业作为导向”为出发点进行学校管理流程的重组,使得高职教育更为贴近社会需求,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由此,就业率成为高职院校保证生源的生命线、体现教学质量的参考数据,以及学科专业存在与否的标准。在就业率这一指挥棒之下,对学生们的理论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被全面淡化,成为应付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评比而开设的课程。大学语文教育课程没有强制规定开设与否,导致其是否步入职业院校的课堂没有根本保障。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学制一般为三年,且多数不实行学分制。由于院校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高度重视,使得学生在生产、管理、经营一线的学习实践在1~3个学期之间,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教育占全部课堂的三分之二左右,剩余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需要学习的课程包括英语、政治、计算机、体育等必修课。学制短使得课程安排比较紧张,大学语文等基础类教育课程只能从中“分一杯羹”,所占的课程时间大大减少。

(二)教材和高职教育特点不符

其一,教材体系、内容及结构陈旧,与职业教育特点不相符。大学语文中的内容选择面狭隘,作品缺乏现代意识,应当考虑选择现代优秀的国内外作品,同时增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一些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为大学本科同类教材,有的使用和高中教材重复交叉现象严重的高等职业规划教材,都与高职教育特点不相符。例如,出版自苏州大学出版社的教材,其精讲篇目中将近三分之一的内容和高中教材的内容重复,学生在高中已经学过,容易引发学生对教材的反感情绪。其二,教材过于重视学术性和学科体系,深奥难懂,且现代化程度低。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以方便教师教学为主要考虑因素,编写的内容多深奥难懂,不仅忽视职校学生基础一般的现状,也忽视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导致学生难以看懂和研习,对教材的接受度和利用度低。

二、变革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现状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指导性的法律法规,提升对大学语文的重视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人们趋于片面追求功利,在高职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政府建立健全指导性的法律法规,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有助于提升各方对于大学语文的重视度。2007年,教育部提出,“作为母语教育,在高等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当中,大学语文不可削减、忽视,是不可或缺和替代的”。同年,由教育部的高等院校中文学科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举办了一个研讨会,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现状、教材建设等问题进行研讨,并提出应加强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建设的建议。其中,因高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在高校办学的自主权范畴中,教育部没有硬性规定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事宜。在教育部没有强制规定大学语文应为高校必修课的情况下,必修之风却在全国快速风行。华中科技大学等学校出现“语文不及格不得毕业”的说法。

(二)根据高职教学特点,对大学语文正确定位

由于专业课程的难度、对学生的要求不断提升,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易导致对专业学习有着基础作用的大学语文无法发挥作用。大学语文应当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进行重新定位,才有助于为培养出高素质、高智能的人才发挥作用。其一,大学语文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素质教育之核心在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技能的积累和培养,以促进专业人才全面的发展。从语文学科自身来看,语文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且担负培养思维能力的重任。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阅读一定量作品,帮助学生认知人生与社会,丰富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品质和意志,使之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今后更快适应社会,成为自觉负责的社会公民打下基础。其二,大学语文教学应当遵循高职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因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学上的特殊性,学生带有鲜明的特点。语文教师应当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进行针对性教学,充分利用大学语文的功能多样性特点,淡化学生的弱点,发挥学生的优势,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个人兴趣。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当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进行选择和设置,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创设师生对话交流的活跃氛围,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三,大学语文的教学应当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只有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保持同步,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进行创造性的发展运用,大学语文教学才能得到长久健康的发展。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传播途径多样,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学语文教学应当顺应这一变化,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知信息,并针对不同的要求和目的进行信息表达的技能。

(三)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

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所使用的教材版本众多,部分院校教师自行编写教材,教材在编写上和专业教学的联系不够紧密,多注重教材的思想性、教育性与经典性。根据因材施教的观念,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当有不同的教材。教材应当注重语文课本本身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言交际能力的任务,同时注入新鲜的血液,突出专业本身的特色。例如,借鉴英语区分为工科英语和商务英语的做法,大学语文可根据专业教学特点编写具有专业教学特色的教材。

三、结语

高职大学语文教育,包括大学语文、演讲和口才、应用文写作等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当前高职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的种种现象,是相关制度、措施滞后和迅速发展的高职教育事业相矛盾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各方努力之下,大学语文教育必将重获辉煌。

作者:卜雪单位:江苏省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六篇:语文教育中民族文化的培养

一、何谓民族文化精神

民族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的性格特质的表达,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走过历史的长河,每一个民族都有着他们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化精神决定了一个民族的信仰,决定了一个民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一个民族在历史的抉择面前将会如何取舍。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外在表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整个人类文明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发展方向都呈现出普世性和趋同性,在这个时代,民族文化精神是唯一能够代表中华民族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的地方。真正的中国人不仅仅是黑头发、黄皮肤、黑眼睛,也不仅仅是讲汉语、写汉字、穿唐装,而且那些从小应该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传统文化环境熏陶之下,具有民族文化气息、价值观念和节操品格的“士”人。简言之,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人区别于外国人的应该是他们自身的特有的文化特质和气息。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着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美利坚多元文化的融合、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使他们具有了开拓进取的自由主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文化精神是今天美国奠定超级大国地位的基础,即使是那些身处社会底层的黑人,也坚信自己的美国梦终会实现。1868年的明治维新塑造了日本民族强悍、坚韧、好战和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使这个国家迅速实现了富强,使这个民族遭受了重大的灾难,也使日本在战后迅速恢复。德意志追求真理的民族精神使其在统一之后一直是世界哲学和科学的领导者,但是其狂热的民族情绪也使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笔者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耻文化”的民族,也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汉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民族,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化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西方文化追求实用主义,而中华文化追求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就是一种“士”的精神,就是一种对于高贵品格的尊重,是一种对于圣贤境界的向往,也是一种自身素养的不断完善。小到个人,这种精神表现为修身,大到民族,这种精神表现为国民性的培育。这体现的恰恰就是国学经典的“教化”作用,也是体现了国学经典“正人心”、“立道德”、“育人才”的功能。而大学语文教育之目的就是为了培育这种个体的国民性,从而熏陶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

二、大学语文教育为何要重点培养民族文化精神

1.大学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我国大学语文教育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始终缺乏清晰明确的课程目标,调查显示,目前大学语文的授课时间在每周两个学时,共一个学期左右,在教学体系中处于无足轻重的位置,大学语文教育教学课程已经沦落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境地。过去认为大学语文是工具性和基础性并重的学科,不但重视写作、应用、表达能力的培养,甚至还将推广普通话作为大学语文教育的重点内容,认为大学语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表达、沟通和写作的能力。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基础性是中学语文应该重点培养的内容,大学时期的开放性教育体系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要的目标,应该培养中华民族整体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根本精神,关注中华民族创造的价值和理想,关注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指的是语文教育中所包含的民族化,在教育和教学当中发挥民族文化的作用来培养人文素质,健全他们的人格,提升他们的品质。大学语文并不是艺术赏析,文学作品一定要注入文化才有着特殊的魅力。大学语文的培养对象是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因此,课程定位应该是培养他们的自身的文化素养、个人修养和高贵人格,将民族文化的精华根植于他们的心中。

2.大学阶段是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和个人品格的形成时期

大学阶段正是一个学生自我塑造的时期,这一阶段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信仰和个性品格正在逐步形成,这一时期能够真正熏陶他们的只有书籍和教育,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将民族文化精神注入到文学作品当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应该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而追求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以圣贤先哲为榜样,追求至善的境界,因此,大学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士人”的精神,让他们塑造自己的完善的人格。这一点国外的大学做得尤为突出,迄今为止,哈佛大学还在教导自己的学生成为一个品格高贵的“绅士”。而“绅士”这一概念,是美国建国之初国父们提倡的品行标准。

3.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客观需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网络一夜之间铺天盖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当中,越来越多的繁华和物欲充斥着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他们已经很难静下心来研究一门学问,浮躁、短视、追逐金钱和享乐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因此,当下迫切需要民族文化精神之魂注入他们的大脑,改变当前的这种趋势。中国文化经典强调的是静心修身,曾文正公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有管宁锄金而不视的典故,这恰恰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如何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体现出独特的民族精神,是大学语文教育当中的重点问题,也是体现民族性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应该如何在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培养民族文化精神

1.确定大学语文基础学科的地位

大学语文越来越显得边缘化,其重要性远远不比大学英语,正如袁腾飞老师所言,中国当前的各个学科都要通过英语的测试,就是历史学这样的领域,还要通过英语口语的测试,这是语文教育领域的一个缺失。大学语文教育可有可无,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其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文化精神的培育都存在严重的不足。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发源地,其文化之博大精深可谓是超乎绝伦,而在当前,大陆地区的大学语文教育其文化精神不但不如港澳台地区,甚至还不如日本、韩国这些亚文化地区。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确定大学语文基础学科的地位,增加学时,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重新确定考核指标和考试内容,将大学语文放在比大学英语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只有确定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才能够保证教育教学过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才能够保证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只是一个模糊的教学宗旨,要实现这一宗旨,教学中必须要有这明确的教学目标。大学语文教育应该重新设置教学大纲,根据当前的实际需求和教学需要重新确定教学目标。总体来说,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不应该以训练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写作阅读能力为教学目标,而是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化素养和个人修养品格为根本目标,要多多选择经典的文化典籍,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选择其中优秀的人文典籍,选择经典的名言典故,要让大学生从文学作品入手,通过对于作品的分析和理解来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让学生深层次上去理解应该如何做人,让学生去感受管宁、陶渊明这样的士人的高风亮节,体验屈原的爱国情怀,理解曾文正公止于至善的修行过程。要让学生去追求一个“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深境界,从而在个体上完成自我修身的目的,在整体上实现国民性和文化精神的培育。

3.完善考核机制

完善的考核机制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比如,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几千年来科举考试之所以成为无用之学,恰恰正是因为“科举”考试的考核机制存在问题,今天的高考也是一个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但是高考的考核机制还需要很多需要完善之处。举一个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对于一门不考试或者开卷考试的课程,学生即使再有兴趣,也不会投入精力去学习,况且当前的情况是,大多学生对于大学语文没有兴趣。鉴于大学语文这门学科具有开放性,而且民族文化精神也难以量化,因此,如何对于大学语文教育中注入了多少民族文化精神进行考量,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技术难题就在于此,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将整体教学任务分解,采用积分制考核,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给予三到十分的积分,100分满分,60分为及格,这样能够在考核上形成有力的约束。

四、结论

哲学思维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那什么是案例?什么是案例研究?我们怎样来做教育案例研究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谈的问题。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

请看这篇文章——

美国教师教蚯蚓

这是一堂小学自然课。一上课,教师说这节课上“蚯蚓”,请同学们准备一张纸,上来取蚯蚓。同学们捏着纸片纷纷走上讲台取蚯蚓。许多蚯蚓从纸片上滑落下来,同学们推桌子挪椅子地弯腰抓蚯蚓,整个教室顿时乱作一团。教师却一言不发,站在讲台旁静静观察。课后,老师对不甚理解的听课者说,上了一节“蚯蚓”课后,假如连蚯蚓也抓不住,那么这节课还有什么意义。

同学们抓住蚯蚓回到座位后,老师开始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蚯蚓的外形等有什么特征,看谁能把它的特征最后补充完整。经过片刻的观察,学生们踊跃举手。

生1:虽然看不见蚯蚓有足,但它会爬动。

师:对。

生2:不对,那不是爬动而是蠕动。

师:对。你说得更准确。

生3: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上一圈一圈的。

师:对。

生4:它身体贴着地面的部分是毛茸茸的。

师:对,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5:老师,我刚才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尝,有咸味。

师:对,我很佩服你。

生6:老师,我用线把蚯蚓扎好后吞进了喉咙,过了一会儿我又把它拉了出来,它还在蠕动,说明它生命力很强。

此时,老师的神情变得庄重起来,激昂地说:“完全正确!同时我还要赞扬你在求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勇敢行为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同学,我远不如你!”(选自访美学者陈钟梁在《文汇报》上撰写的文章《美国教师教蚯蚓》)

这就是教育案例。类似这样的例子,这样的事情,这样让人记忆深刻、使人心动的教育情景,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很多。如果我们用文字把它记录描述下来,就是一篇非常生动、非常典型的教育案例。

那什么是教育案例呢?教育案例是指在真实的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生动的故事,是对事件的真实的描述。概括地说,案例是事件,案例是故事,案例是描述。一堂课、一个教育活动、一个教育情景、一次师生谈话、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段等等都是教育案例。教育案例弥漫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下面说说教育案例的特点:

1.真实性。教育案例讲述的是过去的、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写的是真实发生的教育实践,而不是描述自己的教育想像。表现的是教师个人的生活史和个人生活的重要的实践意义,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杜撰出来的虚假的事件。

2.故事性。以往有的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教学经验总结要么只有理论性或经验性的知识,要么只有抽象的某类学生,而没有具体的、独特的学生,也没有教师个人的真实的理解和体验。教育案例重新关注教师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把自己摆进去,也把活生生的学生摆进去,而且把写作的对象从知识事件转换为人的事件,是人与知识打交道或人与人打交道时发生的某个故事。

3.价值性。案例源于学校生活,我们可以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时时看到许多事件,但这和教育案例不是一回事,教育案例要比日常生活集中得多。教育案例描述的故事内蕴丰富,具有教育研究价值。有时我们看一个案例,虽然是小小的朴实无华的,但蕴涵丰富,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都能给人许多十分有益的启示。前面讲的《美国教师教“蚯蚓”》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具有教育研究价值的案例。

二、什么是教育案例研究?

所谓教育案例研究,就是将教育案例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解读和理性思考,获得教育的新经验,概括教育的新方法,启迪教育的新思想,提升教育的新理念。

教育案例研究它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教师重新认识那些事件、整理自己思维、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过程。

教育案例研究的实质是对教育事件现象的解释,是对已有教育实践的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

教育案例研究有如下三个特征:

1、教育案例研究是质的研究。它是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以揭示教育实践事件或教育现象中的本质的研究。

教育案例的记录是为了研究,研究是为了解剖案例的本质、解剖案例(现象)背后的真实。教育案例的研究是在质的研究中展开、分析、描述并完成的。

2、教育案例研究的方法是归纳法,它是采用归纳(而不是演绎)的方法获得某种教育知识或教育信念的。

下面说一个教育案例研究的例子。请看——

题目是:从交往需要到交往行动:教育之本真

作者这样写道:

曾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美国有个儿科医生叫戴比,一次,她带了二女儿歇若与几家朋友一起外出野餐。几家人的

五、六个孩子都不过四五岁,碰到一起便唧唧喳喳地打闹玩耍。忽然,歇若不知为什么,跟另一个叫安娜的孩子闹了起来,便跑到母亲跟前去告状:“妈味,安娜不让我玩跳绳。”

母亲并没有出面调解,而是说:“亲爱的。去同安娜协商一下。”

歇若离开母亲后,一边跑一边叫:“安娜,妈妈说,让我玩一下。”

歇若的“假传圣旨”引得大人们都笑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看来问题并没能解决,歇若又跑回母亲跟前,红着眼睛,嘟着嘴,又来告二状:“妈味,安娜还是不让我玩。”

母亲对女儿说的还是那一句,但加了些鼓励:“亲爱的,去同安娜协商一下,妈咪知道,你一定可以做到的!”

歇若于是慢慢地挪近安娜,一声不吭地看着安娜和其他孩子玩跳绳。一会儿,她用很一般、很平和的语气问:“我能玩一下吗?”

安娜看了看说:“你可以玩一分钟。”

歇若很快地接过跳绳,说:“谢谢,我先玩一分钟,然后轮到你。”

就这样,歇若的谈判成功了。

在这个案例的解读中,作者获得的中心观点是:从交往需要到交往行动:教育之本真。

作者说,“这是生活中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也许我们会觉得它随处可见,随时可遇,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其实不然,只要我们细细琢磨一番,就会发现它是那么耐人寻味。我姑且不妄言它是否体现了本源意义上的教育,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中观照出真正的教育的缘起和真正的教育的运作原理。”

接着作者从两个方面展开了分析和解剖(略):首先教育缘起于交往的需要。其次,教育伴随于交往的过程。在两个方面的分析中得出结论:“教育始终伴随于交往的过程,也只有在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实现。”

这就是归纳,作者的理性认识和观点是从对案例的分析中归纳出来的。

3、教育案例研究是符合教师工作特点的实践性研究。教师的日常工作就是教育教学实践。教师每天在校园里、在课堂里与孩子们接触交流,生活在一个个教育事件中,生活在一个个教育情景中。因此,教育案例研究确实是符合学校实际和教师工作特点的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

说到这里,我想似乎很有必要就学校教师搞教育科研与教育理论工作者搞研究的不同之处作一下分析说明:

在价值取向上,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是为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诸如“教育是什么”“教学是什么”“课程是什么”,是在理论层面上揭示教育中诸多问题的本质和内涵及其规律;我们教师的研究是为了回答“怎样做”的问题,为了达到教育目标,教育教学该怎样做,课程实施中的诸多问题该如何解决,对问题的解决该采用怎样的解决策略和行动方案。我们追求的是怎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更科学、更完美。即便在教育案例研究中所获得的理性认识也是基于实践层面上的扎根性理论,而不是普适性理论。

在研究对象上,学校教育科研直接指向学生,教育科研的成果也直接地反映在学生的发展上,学生是人,是将要成为社会接班入和建设者的一代新人,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决定着我们不能做未知结果的试验。理论工作者不同,其研究不直接作用与人,研究成果是真理,会受人称赞,得到应用;是谬论,会受到批判,受到吐弃。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学校、我们教师在教育科研的选题上、在新的改革方略的采用上慎之又慎。不然,就会贻误一批人,甚至一代人。

在研究方式上,理论工作者更多的是采用文献法,在资料中比较、辨析,进行理论上的立论和自圆其说的论证,是一种哲学思辨式的研究,在丰富教育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上作出他们的贡献。而我们学校、教师的研究工作本质上应该定位于在教育实践层面上的创新,是一种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目的的行动的改革,是在对传统经验的反思批判中的实践创新。当然,实践创新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离不开专业引领,所以,学校教育科研也是一种理论应用的实践研究活动。

在研究主体上,理论工作者更多的是“个体户”,好似漂流到孤岛上的鲁滨逊。我们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是在课堂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我们教师就好比是“合作社”中的成员,是研究的同伴,在相互切磋、相互学习中交流技艺,在同伴间的“头脑风暴”和教学技艺比练中,共同成长。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即学校教育科研我们能做什么?我们不能做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研究?以往,我们在教育研究理论专家的指导下,常常采用实验法。谈课题,必谈实验班、对照班、变量和应变量,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必用统计测量法进行差异性检验。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已越来越感到这种来自于自然科学的实验法,不符合学校教育的实际,不符合我们教师的工作实际,自然地我们教师会对教育科研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因为,学校教育科研指向的研究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研究操作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所谓变量是很难控制的,学校不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实验室。再者,学校教育科研本质上是基于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改善教育行为的活动。在不断改善教育行为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达到师生双赢。

三、我们怎样做教育案例研究?

教育案例研究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应该怎么做。进行教育案例研究,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手,要有“留心处处皆学问”的眼,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心,要有“跳出庐山看庐山”的胆。

1.勤记案例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世界就是一个舞台”。在教育这个舞台上正在经历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故事。教育案例可以是自己的实践记录,也可以是别人的成功经验。一方面要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创造出典型的教育案例,能成为教育案例的事件都是教育创新的结果。另一方面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我们要善于发现教育案例。有人说画家有一双“画家的眼睛”。教师应该要有“教师的眼睛”,说的就是教师要有教育敏感。加拿大的课程学者说: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教育案例的记述,要求我们教师能够看到、能够关注平时视而不见的寻常事件,然后把自己遇到什么问题、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记录和描述出来。

2。开掘主题

典型的教育案例,意蕴丰富,要善于开掘出其中的主题。如《美国教师教“蚯蚓”》一例,我们可以从学习方式的变革来分析,也可以从教师的课堂评价来解读,还可以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来理解。

案例

开放的生成的课堂

体育课上,学生们正排着整齐的队伍,认真地听孙老师讲解。这时,操场上不知从哪里钻出了一只绿色的小青蛙,在学生的队伍中跳来跳去,顿时,学生队伍炸开了锅一样开始沸腾起来,再没有人仔细听孙老师的讲解了。

看着这只“惹祸的青蛙”,孙老师气不打一处来,真想让学生把它给扔得远远的。但是,看着青蛙一蹦一跳的样子,孙老师突然灵机一动,何不让这个立定跳远的“小能手”一起参与到课堂中来呢?于是孙老师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全部围到青蛙四周,仔细观察青蛙是怎样立定跳远的。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有的说:“青蛙先是双腿弯曲,跳出去的时候后腿好像非常用力。”有的说:“青蛙着地时是前脚掌用力,身体全部展开。”有的说:“青蛙跳远时两腿是分开的……”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在了解了立定跳远的基本动作要领后,孙老师又让学生们开始模仿青蛙的姿势进行动作练习。有这么一个可爱的“小教练”,学生们一个个跟在它后面,模仿、练习、纠正、再练习,练得别提有多带劲了。体育课顺

利结束了,这只惹祸的小青蛙俨然成了赫赫的“大功臣”.它给学生上了一堂最最生动、难忘的体育课。

分析: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意料不到的突发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怎样处理呢?很多教师都会设法排除外界的干扰,重新把学生拉回自己原先设计好的轨道上,不让学生有任何机会越雷池半步。而这位孙老师,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与应变能力,把一只惹祸的小青蛙变成了重要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此可见,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开放的,是丰富多彩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必须有动态生成的观点、强烈的课程意识,主动建构教学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把各种有益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动态生成的教学观不论是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这一例,作者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分析了教师要从学科意识转为课程意识,凭借教育智慧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意外出现的课程资源。

3.乐于反思。

案例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叫宫本武藏,一位叫柳生又寿郎,宫本是柳生的师傅。

当年柳生拜宫本学艺时,曾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请教老师:“以徒弟的资质,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剑客呢?”

宫本答:“至少10年。”

柳生一听,10年太久,就说:“如果我加倍努力,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呢?”

宫本笑了笑。

柳生又说:“如果我再付出多一倍的努力,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呢?”

宫本叹了口气答道:“如果这样的话,你只有死路一条,哪里还能成为一流剑客?”

柳生越听越糊涂。

这时宫本说:“要想成为一流剑客,就必须留一只眼睛给自己。一个剑客如果只注视剑道,不知道反观自我,不断反省自我,那他就永远成为不了一流剑客。”

宫本不愧为一流剑客,言之凿凿,字字珠玑,让柳生茅塞顿开!

其实,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教师只顾埋头拉车,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默默耕耘,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反思回顾,那么充其量他只能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教书匠,而永远成不了一流的教育家,教学工作只能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哪会出现“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新气象呢?反思在教育案例研究中非常重要,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如果我们能始终坚持每日反思自省的习惯,那么,你就会始终保持与最前沿最深刻的教育思想的接轨;如果我们能始终坚持每日反思白省的习惯,那么,你就会在不断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你就会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

4.敢于质疑